走进“最美边防战士”宗东方系列报道一:大爱无言撼人心

走进“最美边防战士”宗东方系列报道一:大爱无言撼人心

发布时间:2013-11-18 10:29:00 来源: 责任编辑:柴红
分享到:

     他把助人
  为乐当本份,在
  人民群众危难
  之时挺身而出,
  用至善大义的
  情怀,感动了中
  原大地和祖国
  北疆的亿万军
  民。
  9月15
  日,巴彦淖尔军
  分区上等兵宗
  东方在回家探
  亲时,救起一名
  5岁溺水儿童
  后悄然离开,微
  博网友历经28
  天才找到他。
  他的事迹经全
  国数十家媒体
  报道后,引起强
  烈反响,“最美
  边防战士”的点
  击率在网络上
  逐日攀升。

  “碰到这种事我还会去做,不管有多危险,这是军人职责,也是军人的价值体现。”宗东方的话不多,但字里行间却让人感动。
  事后,宗东方也曾想过,母亲重病在床,父亲奔波生计,自己水性一般,要是真有个三长两短,他觉得愧对父母的养育。但是,在救人的一刹那,人性光辉战胜了理智思考,他当时只有一个念想,孩子的生命更为重要。
  宗东方的举动,让在场群众既惊讶又佩服。“前些天,一个小孩在这里溺水身亡,他遇到这样的事,想也没想就跳进去救人,大伙以为他们是亲戚,后来发现跟我们一样,根本不认识这孩子,危难之时还得靠解放军啊!”路人金亮感慨说。
  “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宗东方的事迹后,对英雄非常敬佩,特意从河南飞到内蒙采访他,他却说自己只做了一件小事,换作谁也会这样做。”面对镜头,宗东方害羞的不知怎么表达,这让河南省军区宣传干事毛铁朕很敬佩。
  这些日子,笔者持续跟踪采访了宗东方,渐渐明白了他应该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英勇善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尽在情理之中。
  宗东方所在的某边防团,一直保持着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在这支部队,学雷锋做好事是一种官兵自发倡导的行为,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军医刘学礼,扎根大漠戈壁11年,坚持为驻地牧民巡诊送药,牧民亲切地称他为“老伙计”。下士黄鸿铭,在去年休假时,四潜深潭救起了一名落水学生,在豫东留下了一段佳话。
  更让人感动的是,这里虽偏远艰苦,但官兵们视战友为兄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在工作中,连队没有新老兵之分,一有苦活累活重活,冲在前面的肯定是老兵;有了急难险重任务,班长骨干总是主动请缨,干部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老带新是连队的好传统,文书兼军械员薛占勇当兵快满16年,他带过兵、种过菜、喂过猪,还当过电台台长,总是毫不保留地把工作经验教给战友。
  就是在这样的部队、这样的环境,宗东方被影响着、被塑造着。同班战友张卫东睡觉爱踢被子,夜里时常被冻醒,宗东方只要晚上起身,都会帮他盖好被子。直到有一次,小张在睡梦中惊醒,才发现是细心的宗班长。新兵覃林波在连队负责烧锅炉,一晚上要起来三四次,一来一回得半个多小时。宗东方主动帮小覃运煤烧火,他还建议连队,安排夜间岗哨在下岗后轮班添煤,小覃终于睡上了安稳觉。
  连队附近仅有两户牧民,由于距城市较远,生活保障相对困难。一有时间,宗东方总会去帮助他们清扫院子、修理驼圈,有时还带上理发工具为牧民服务。牧民赵敖登说,真感谢这些解放军娃娃,家里有个困难,他们总是随叫随到。
  大爱无言。“见义勇为,不图回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些最朴素的字眼,构成了宗东方身上闪亮的符号,让人真切感受到人性、爱心和情感的力量。笔者有理由相信,在遥远边关,雷锋精神这面精神旗帜,在边防战士手中将代代相传。

(冯兵钟园)
 
 

微信

微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