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 绘就兴安画卷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要求、对公正司法的期待越来越高。“十三五”期间,我盟政法机关全力推进政法领域改革,政法工作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执法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不断提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开创了全盟政法工作新局面,在服务保障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展现了政法担当。
推进社会治理打造平安兴安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五年来,我盟政法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职能,立足盟情实际,发挥政法优势,全面探索,创新构建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盟法院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由法院主导、民政注册的“天平调解协会”,实现“会诊式”调解和跨区域、跨层级调解,并自行研发“旅游在线解纷平台”,服务全域旅游;盟检察分院全国首创并推行“司法救助双向延伸大治理机制”,整合职能优势,搭建盟、旗县市、苏木乡镇三级联动的司法救助联席机制。2019年以来,累计开展有效精细化司法救助近40件,发放司法救助金102万余元。该机制在“全国司法救助工作业务评比”中,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获评“全国五佳司法救助事例”;盟公安局、盟司法局在全盟99个公安派出所、68个司法所实行联防、联建、联治工作机制,在全区率先实现“两所联动”全覆盖,联合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把创新社会治理融入平安兴安建设。
面对警力不足的情况,我盟推行了“红袖标”“红城义警”等特色群防群治队伍;建立和解中心,组建由基层综治办牵头、派出所和司法所干警、治保会和调委会成员组成的调解团队,实行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归口调处,确保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为推进平安兴安建设,我盟深入推进反邪教工作。建立盟旗乡村四级反邪教协会网络,深入开展邪教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打击和邪教痴迷人员教育转化工作,进一步挤压了邪教滋生蔓延空间,厚积了反邪教社会土壤,成效显著。
创新试点建设打造智慧兴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019年9月,我盟在全区率先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全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采取“撤一设一”原则,我盟成立了副处级兴安盟市域社会治理指挥服务中心,调配26个编制,各旗县市也批设了机构及人员。目前,盟旗两级7个社会治理指挥服务中心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时,坚持科技赋能,建立“五治融合”智慧平台。将线下网格化治理牵引至线上,实现了“人、地、物、事、组织”全覆盖,实行矛盾纠纷“发现上报、统一受理、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实、评价归档”全流程闭环;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前端智能感知能力,努力实现社会治安立体化、信息化防控,公共安全智能化预测预警;依托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构建33个业务模型,对异常事件第一时间进行分析研判,化解风险;充分发挥智慧平台指挥调度、处置群众诉求、提供便民服务、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作用,建成“互联网+公安”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数据对接,网站PC、微警务、手机APP三站一网同办,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提升政法机关运用新技术防控风险精准性,打击犯罪有效性,执法办案公正性,我盟加快推进政法机关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法律服务。
坚持依法治盟打造法治兴安
五年来,我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依法治盟各项工作。2019年3月,中共兴安盟委员会全面依法治盟委员会成立,全面依法治盟工作纳入全盟发展总体规划。
为优化司法职权,维护司法公正,盟委政法委牵头组建司法协调小组,统筹推进侦查、检察、审判、执行机关各司其职,健全完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体制。2020年在体制机制方面重点健全和完善审判权、检察权运行机制,持续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建设,增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深入推进执行联动机制,继续探索多元纠纷化解机制。
我盟积极探索进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在全区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行政复议庭,面向社会选聘37名行政复议专家组建行署行政复议专家库;在全盟共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平台1007个,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全覆盖;全盟68个司法所、6个社区矫正中心、7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全部完成标准化达标创建;搭建对外交流展示平台,高标准、高质量承办了“第六届中国·民族区域法治论坛”“第十二届东北法治论坛”和“第十四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普法学法大讲堂等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潜移默化引导群众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法律意识。
扫黑除恶为法治建设保驾护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我盟构建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扫黑办统筹协调,政法机关重拳出击,纪委监委深挖彻查,组织部门固本强基,行业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推进“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专项行动,全盟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刑事案件、“两抢一盗”案件均同比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增强。
树立服务理念打造发展兴安
五年来,我盟政法机关紧密围绕盟委、行署中心工作,尽职履责、主动作为,牢固树立服务发展、助推发展的意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科学定位和谋划政法工作。
盟法院与盟工商联搭建“兴安盟民营企业矛盾纠纷诉调对接平台”,贯彻“暖心诉讼”和“生道执行”司法理念;盟检察分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辟服务民企“绿色通道”,全面推行“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的“四零”服务模式;盟公安局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来回跑、不方便等突出问题,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预约办”“加急办”“网上办”“延期办”等便民利企服务措施,建立健全警企联动协作机制,持续加强与企业和行业沟通联系,加大涉企犯罪打击力度,全面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盟司法局出台了《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实施方案》,从17家律师事务所中抽调31位精英律师,发挥法律服务行业专业特长和实践优势,与37家重点民营企业对接,围绕民营经济政策解读、法治环境保障、公司治理结构、风险防范化解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维权。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十三五”期间,我盟政法机关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及时更新治理理念,丰富完善治理体系,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面对“十四五”带来的新挑战,我盟政法各部门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谱写新时代政法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