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以“四个聚焦”筑牢司法公信之基
诚信建设工程实施以来,赤峰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司法公信建设,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司法公信建设的部署要求,与日常工作同步开展、紧密结合,始终坚持以高质量执法司法为引领、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全面部署、精准发力,保证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转入常态化推进。
聚焦司法公开
回应群众法治期待
一是深化“阳光执法”“阳光司法”。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率99.81%,裁判文书上网9.26万件,1500余名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3500件;检察系统两级院共公开程序性信息8800余条,组织人民监督员监督检察办案900余件;公安机关累计公开作出处罚的行政案件1万余起,执法公开2.1万人;司法行政机关开通信息专栏公示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基层法律服务人员执业情况和信用信息,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二是推进外延扩展。市人民检察院每季度召开“赤城·检益”新闻发布会通报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工作情况,敖汉反恐怖和特巡警大队组织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喀喇沁旗创新“代表+委员+法官”话家常式调纷解争,有效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和监督司法的渠道。三是构建宣传矩阵。紧盯群众期待,打造“赤峰政法”宣传品牌,发布“诚信建设”主题稿件1500余份,被国家级媒体转发采用23篇,司法建设类论文获市级以上论坛奖47篇,“赤检青锋”推出优质普法短视频获得广泛关注。
聚焦强化监督
提升执法司法质效
一是抓实“巡督联动”。全面推行执法司法监督与政治督查相融合、与纪律作风督查巡查相贯通、与巡察系统巡察监督相联动、与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办理相结合的执法监督模式,建立执法司法质量分析研判机制,健全执法司法考核办法,坚决惩治违法违纪与执法司法腐败问题。二是抓实执法检查。配合全区开展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清理自治区第三检查组反馈立行立改问题13个,收集整改举措54条,推动建章立制19项。元宝山区创新检察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协作新模式,织密“防护网”,深入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通过推进反馈问题整改督促执法单位高效履职。三是抓实案件评查。坚持以“评”促规范,在全市选聘72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能手组建执法司法监督人才库,提高执法司法监督能力水平,充实案件评查力量。以“查”提质效,全年开展办结案件评查6次,累计评查涉法涉诉进京访案件80件。
聚焦重点领域
集中攻坚突出问题
一是统筹涉企案件“两项监督”,助力规范执法。查封、扣押、冻结“四超”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审判机关就已登记财产控制措施的4000余件案件进行交叉互评,检察机关对涉案财产强制性措施进行摸底排查并实行专项监督,公安机关清理滞留在侦查阶段的涉企“挂案”5起。二是统筹执行攻坚专项行动,助力为民纾困。市委政法委、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执行工作协作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执行协作机制,开展涉企、涉府、涉金融、涉民生等集中专项执行行动102次,执结案件5.9万件,执行到位标的额122亿元,执行到位率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三是统筹高发犯罪专项治理,助力区域善治。将司法公信建设与“昆仑2024”专项行动深度融合,全市环食药侦部门共破获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有关刑事案件500余件,涉案金额2亿元;精确打击、依法治理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400余件。高效推进清理判处监禁刑罚罪犯未交付执行工作,全市判实未执案件实现“清仓见底”。金融部门与政法各单位高效联动,有力整治2024年来金融诈骗等被害单位为金融机构的违法犯罪,以司法手段引导与规范金融交易。
聚焦服务大局
厚植法治营商沃土
一是爱企护企,赋能营商环境。深入开展“清挂护企”“防扰护企”等各类保护民营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专项行动,升级工业园区政法机关综合服务站服务项目,检察机关起诉合同诈骗、非法经营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240件左右,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二是创新引领,强化产权保护。护航“内蒙古品牌”专项行动成效显著,与赤诚峰味、沙漠之花等22个品牌方联合成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系点,建立“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基地,制作发布普法动漫《假冒注册商标“刑”与不“刑”》。三是惩恶扬善,健全信用体系。建立联合防范惩治虚假诉讼工作机制,审判机关加强重复诉讼、虚假诉讼等情形预警识别,向公安机关移送线索30余条;坚持失信惩戒与信用修复并重,发布失信被执行人约4500余人次,限制高消费自然人3.2万人,以强制执行推动8500余件案件当事人主动履行,向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发放履行完毕证明书3.74万份,有效制止恶意诉讼、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等不诚信行为干扰司法活动。
下一步,市委政法委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主动作为,认真总结开展诚信建设工程以来取得的成效经验,贯彻落实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为“诚信赤峰”高质量建设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