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赋能社会治理 绘就北疆新“枫”采
——巴林左旗人民法院打造“1+5+N”解纷模式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来,巴林左旗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优化审判工作职能,全面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出“1+5+N”解纷模式,即:围绕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一个“平台”,以延伸基层人民法庭服务作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五个“支点”,拓展业务培训、巡回审判、司法建议、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的N个“触角”,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满意度和获得感。
融入综治中心,筑牢基层治理“主平台”
高标准完成入驻。主动融入旗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2023年巴林左旗人民法院投入资金120余万元用于诉调对接中心建设,奠定了巴林左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在全市率先实体化运行的硬件基础。抽调业务精通、调解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和退休法官等5名精干力量入驻旗综治中心,配备独立接待窗口1个、司法确认室1个、速裁审判庭3个、电脑及打印机若干,完成诉服窗口、人员、网络“全要素”入驻,实现法院和综治中心一体化办公。同时持续加强同各部门、各行业协作,利用“人大+法院”、“政协+法院”、“法院+工会”、“法院+妇联”等解纷模式,引进行业调解力量,凝聚解纷合力;主动打破部门壁垒,与公安、检察、司法、信访等入驻部门建立信息互通的协同机制,借助“内行人”解决“行内事”,全面畅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通道。
系统化协同运行。在“全要素”入驻基础上,在综治中心嵌入“纠纷分流、多元调解、诉讼服务、诉非联动、速裁快审”等功能,实现了“立案-调解-审判”全流程闭环:法院立案后,将纠纷推送至旗综治中心先行调解,入驻法官发挥专业优势参与指导调解。对达成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的,当场审查并出具裁定书;对调解不成的,就地引入速裁快审,确保案件高效办结。2025年上半年,向旗级综治中心分流案件2187件,成功调解1111件,先行调解率达到21.33%,申请司法确认案件168件,就地速裁快审案件1076件,有力促进综治中心纠纷化解提档升级。
综调战线硕果累累。如2025年7月,法院联合旗综治中心通过“法院+工会”解纷模式,分三批化解了赤峰宇邦矿业有限公司与职工之间的劳动争议纠纷共计35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旗综治中心一道协调多方,通过类型化审判和调解推进历史遗留的上京商贸广场等小区108户居民完成办证手续,助力旗政府解决办证难专项行动顺利开展。
激活法庭枢纽,打造解纷服务“五支点”
法庭综治协同发力,定点联络巡回解纷。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牵引,把五个基层人民法庭作为“支点”主动融入辖区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拓展诉讼外纠纷解决渠道,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各基层人民法庭在辖区乡镇综治中心设置法官工作站,公布诉讼电子二维码、法官联系电话等,法官通过上门巡回联调、远程视频指导等多种方式,前移矛盾纠纷化解端口,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在“定点+巡回”指导调解模式框架下,各基层人民法庭立足辖区实际,创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工作方法。如碧流台人民法庭创新推出“审调三二制”工作模式:即以镇综治中心为纽带,利用人民调解平台与综治中心人员及时沟通调解案件情况,每周二至周四三天集中审理案件,周一、周五两天组织干警、调解员实地巡回指导辖区人民调解,促进诉非联动解纷,营造纠纷协同治理生态;隆昌人民法庭创新推出“朋友圈”工作模式:即发挥乡贤、网格员等调解力量在人民调解中的重要作用,分别建立镇、村两级矛盾纠纷调解网络,法官在微信交流群线上提供法律指导,调解员即时反馈调解进展,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闭环管理;十三敖包人民法庭立足笤帚苗主导产业,打造“笤帚苗”特色产业法庭,建立法庭与政府、法庭与企业、法庭与农户的互动对接机制,全方位服务笤帚苗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富河人民法庭基于独特自然环境,结合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生态司法修复保护基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协作治理模式;城关人民法庭针对辖区土地纠纷案件较多的特点,联合镇综治中心、镇司法所等部门推行了搁置争议优先耕种解决方法,确保不误春耕农时。
2025年上半年,在旗人民法院促推下,旗委政法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与诉讼联动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有力推动了“有纠纷找综治”向体系化、规范化、实效化方向升级。在旗委发起的护春耕保民生专项综合治理行动中,乡镇综治中心共受理土地纠纷586件,化解了489件,仅97件进入诉讼程序,其中富河人民法庭联合综治中心、司法所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参与,成功调解一起涉1200亩土地的纠纷;碧流台人民法庭指导化解的兄弟间长达十年的土地纠纷,这些典型案例获得了乡镇苏木党委、政府和基层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专项综合治理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打造出左旗土地纠纷化解的“综治样板”。
深扎司法末梢,拓展多元共治“ N 触角”
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巴林左旗人民法院围绕业务培训、巡回审判、司法建议、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N”个触角,通过“输血+造血”双轨并行的方式赋能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旁听庭审、调解指导例会,对调解员开展新法新规解读、调解技能分享、典型调解案例推送、示范性文本运用,持续提升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能力。2025年上半年,组织调解培训7场,开展庭审观摩11场,推送典型调解案例100余件。
做实巡回审判。依托旗乡两级综治中心分案流转机制,法官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模式,主动下沉到社区、网格、村落开展调解指导,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司法服务精准覆盖。2025年上半年,开展巡回审判17次、实地指导调解92次。
精准施策建议。主动分析辖区各村社、重点企业的涉诉纠纷,针对性开展涉诉法治体检,深挖案件背后反映出的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弱点,提出专业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司法建议。2025年上半年,共发送司法建议7条,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普法宣传。在线下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通过面对面、互动式的宣传方式提升群众法律素养;在线上依托新媒体优势,通过短视频平台创作普法短剧、设计普法漫画图文解读、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法治资讯等,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矩阵。2025年上半年,开展普法宣传22次,创作各类短视频28个,撰写宣传稿件92篇,积极营造基层浓厚的法治氛围。
未来,巴林左旗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入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人民法庭为支点、司法服务为触角的“1+5+N”法治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样本,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精准的司法服务,让法治力量在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