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文本+智能平台”让群众有更多法治获得感

“示范文本+智能平台”让群众有更多法治获得感

发布时间:2025-09-10 09:58:24 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郭惠心
分享到:

“以前打官司要写厚厚一叠材料,如今填几张表就解决了,真是太方便了。”近日,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牧民海某在法院远程服务柜台前,手持自动生成的规范起诉状感慨道。这场由2万元借款引发的纠纷,借助阿拉善盟法院系统推出的“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智能平台”模式,不仅实现了“10分钟立案、当日调解”,更让相隔150多公里的双方当事人在“云端”握手言和。

  为了便利群众诉讼,更好保障当事人诉权,去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印发通知,针对民间借贷、买卖、物业服务等11类常见多发的民事案件,试行制定表格化、要素式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在此前试行的基础上,3部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将示范文本新增56类,总数达67类,自今年7月14日起在全国法院全面推广。

  阿拉善盟法院系统将示范文本应用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专项推进,在人员配置、辅导培训、畅通渠道、智能便民、融合增效等方面持续发力。

  “示范文本就像‘诉讼导航图’,群众对应填写就能清晰表达诉求。”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通过要素式起诉状受理的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60%,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示范文本到底是否好用?当事人最有发言权。“在牧区深处也能与法官连线,‘驼背法庭’真的变成了‘云端法庭’。”牧民道某通过手机提交要素式起诉状后,在承办法官的先行调解下,当日就与被告达成了和解协议,他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的电子调解书获百余点赞。

  阿拉善盟法院系统将示范文本推广应用与综治中心建设、加强先行调解一体落实,促推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阿拉善盟法院系统依托“示范文本+智能平台”建设,构建起便捷的“远程服务网络”:在苏木乡镇综治中心设立“诉讼服务远程柜台”,群众就近即可办理立案;调解团队携带移动终端深入辖区开展视频调解;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可实现“起诉—调解—签约”全流程线上化。今年以来,阿拉善盟法院系统远程调解案件占比达72%。

  在处理一起借款纠纷时,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通过文书中“双方系多年好友”“牧场相邻”等细节信息,果断启动远程调解。结合要素式起诉状内置的参照表,承办法官提出“每月还款1000元”的方案,既不影响债务人打草时节的生产,又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在法官3个小时的视频调解中,这对昔日好友隔着屏幕达成了谅解,最终在电子调解书上按下手印。

  如今,“示范文本指引+情感调解”的模式已得到全面推广。嘎查牧民遇到矛盾时,常说“去法院填个表,让法官帮着评评理”。阿拉善盟法院系统正用司法实践创新不断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念。

  “我们将不断深化‘示范文本+智能平台’建设,让司法服务真正扎根戈壁、惠及牧民,让群众有更多法治获得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阿拉善、法治阿拉善持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微信

微博

顶部